臨汾愛爾眼科走進鼓樓西街復興社區開展眼健康科普義診活動
- 2023-07-25
人人都會得白內障,包括眼科醫生。原因是在童年開始沒有養成戴太陽鏡的好習慣,眼睛內部的照相機鏡頭——晶狀體逐年吸收陽光紫外線的能量、透明度下降,導致視力下降的疾病。
專家:輕微的白內障并不是“正常的器官”
隨著科技進步和收入提高,我們已經不再像上世紀那樣、苦等到視力0.5以下、甚至近乎失明,才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。因為即使是輕度白內障、裸眼視力在0.5以上,視覺質量也是下降的,例如對顏色的敏感度下降、近立體視下降。對于追求高質量視覺的特殊人群,例如畫家和外科醫生,他們會很早接受白內障摘除手術,即使裸眼視力有0.8——這樣的0.8并不是高清視力。因此,輕微的白內障并不是“正常的器官”。
那么,需要植入昂貴的人工晶體嗎?
近日,持續發酵的“艾醫生事件”及該病歷顯示“右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、右眼高度近視”。那么,對于高度近視人群的白內障摘除手術,術中植入的人工晶體除了帶來清晰的視野,還要矯正高度近視,確保術后看遠的視力增加。
相信白內障醫生在跟她溝通時,艾醫生一定表達了希望同時看清遠、中、近距離的愿望。因為對于醫生來說,如果植入單焦點或普通多焦點的人工晶體,那她以后看近處的小字會很不方便——出門診看病歷很痛苦。
因此,李立剛主任認為,艾醫生選擇植入的人工晶體就具備了特殊需求及昂貴價格的特性。這會讓她擁有良好的對比敏感度、減少炫光,還能擁有優秀的、看近處的視力。缺點是這種人工晶體為了增大景深,也為了矯正她的高度近視,術后的遠距離視力可能有輕微的下降。因此,當她在術后跟白內障醫生抱怨“視物暗淡”,很可能沒有得到手術醫生的重視。
近視人群發生視網膜脫離的風險
據調查,近視人群的發病率大約是13.7~26.2/10萬。如果是高度近視人群,發病率可以高達102~128/10萬,也就是每1000個高度近視,就有1人發生視網膜脫離。視網膜脫離發病的高峰期在50-69歲,恰好是艾醫生的年齡。
視網膜脫離的高危因素包括:高度近視的長眼軸、之前的白內障摘除手術。艾醫生恰好湊齊這2個高危因素,因此她屬于高危人群。
白內障摘除手術之后,發生視網膜脫離的風險
數據顯示,其發病率是0.36%-2.9%,通常在1.17%-1.19%,高危因素之一就是高度近視的長眼軸。因此,高度近視人群在白內障摘除之后發生視網膜脫離,首先不要怪白內障醫生,主要責任在于自己童年沒有控制近視,任由眼軸瘋漲到26毫米以上。